在城市建设中,房屋建筑承重检测鉴定是保障建筑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两个发生在揭阳市的真实案例,加入具体数据后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其重要性。
惠来县某中学教工宿舍楼
该宿舍楼于 1990 年建成,为 3 层混合结构,建筑面积约 1500 平方米,上部主体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梁、板及 180mm厚黏土砖墙共同承重。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的安全性存疑,受业主委托,团队对其进行检测鉴定。
现场勘查时,检测人员运用工具和丰富经验,对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检查。在地基基础方面,通过高精度水准仪测量,发现基础大沉降差达到了15mm,虽尚未超出严重危险界限,但已出现轻微的不均匀沉降现象,这极有可能导致上部结构受力不均。对于上部承重结构,部分钢筋混凝土梁在跨中部位出现了宽度达0.3mm 的细微裂缝,长度在 0.5 - 1 米不等,墙体也存在约 20%的面积有风化和剥落情况,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建筑的承载能力。
依据检测数据,结合相关规范标准,对该建筑进行结构承载能力验算。终评定该宿舍楼的承重结构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构件的承载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加固建议,如对基础采用静压桩加固法,预计新增5 - 8 根静压桩,以防止沉降发展;对出现裂缝的梁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不低于3000MPa,增强其承载能力;对风化的墙体重新砌筑外层 30mm 厚的防护砖,提高墙体的耐久性。
榕城区某商业建筑改造项目
该建筑 2005 年投入使用,原设计为普通商业用途,建筑面积 3000 平方米,现业主计划进行改造,增加 2层并改变内部布局,用于大型超市经营。改造前,必须进行承重检测鉴定,以确保改造后的建筑安全。
检测团队收集了建筑的原始设计图纸和施工资料,了解其初始结构情况。现场检测发现,原有的框架结构部分梁柱截面尺寸较小,其中底层框架柱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经计算,在增加荷载后其轴压比将达到 0.9,远超规范允许值0.85,可能无法满足承载要求。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也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如箍筋间距达到 250mm,而规范要求在高烈度区应不大于150mm。
通过建立结构计算模型,对改造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若按照原计划改造,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将受到严重威胁。于是,根据鉴定结果,设计单位重新调整了改造方案,对梁柱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底层框架柱截面增大至500mm×500mm,增加配筋量,箍筋间距调整为100mm,完善了抗震构造措施。经过检测和验算,确认改造后的建筑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这两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揭阳市房屋建筑承重检测鉴定在保障建筑安全、指导建筑改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城市建设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